“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”這是李太白在《月下獨酌四首·其一》中所寫的千古名句。從古至今,獨酌都并非是一件美事,潇灑如太白尚且邀月而飲,何況我這類等閑之輩。
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苦事;方可與君言十之一二,幸事。若隻是一個人喝酒,那真是半生戎馬五十年、鴻業說與山鬼聽。喝酒自然要選對酒也要選對人。
啤酒,我喜歡喝,但是幾個朋友真要喝出興緻,自然要買很多,而且聊到最後難免飽嗝連天,若是看運動比賽倒是首選。
烈酒,我酒量不行。話說多了,自然口渴,但是拿白酒解渴,真是有心無力。
葡萄酒,13°左右的酒精度,不需要喝好幾杯就能微醺,即便口渴也能喝幾口解饞——是為我的首選。
這幾年,葡萄酒好像變得越來越接地氣了,而這個接地氣之中透着太多莫名其妙的味道。今天興緻一起,寫下這篇文章。若是沒有酒友的朋友,希望能通過這篇文章,讓生活中的朋友變得愛喝葡萄酒。如果是自己對葡萄酒略微有些興趣的話,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,讓你對葡萄酒變得更有興趣。
先來解析一下,為什麼你的朋友不愛喝葡萄酒?
我聽過比較多的幾種原因有:
1. 葡萄酒又酸又澀不好喝。
2. 總覺得葡萄酒很貴,便宜的酒又都是假酒。
3. 喝不來,覺得那些味道都品不出,所以就放棄。
4. 平時不喝酒。
Q1:葡萄酒又酸又澀不好喝。
針對第一個問題,也是國人對于葡萄酒的誤區之一,葡萄酒要選不酸不澀的酒來喝。
我并不是說又酸又澀的酒一定好,而是說如果一款葡萄酒,一點酸度和澀味都沒有的話,在我沒有看到酒标前(的确有一些白葡萄酒品種酸度很低),我的心裡會判斷這是一款有問題的酒。
酸度來自果酸,而單甯(澀度)來自于葡萄皮葡萄梗。這是釀造過程中一定會産生的元素,當然,如果一款酒很酸很澀也不一定是真的。
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選酒問題,一開始如果對澀度還有酸度比較敏感的朋友,可以喝一些新世界的霞多麗,不是說新世界霞多麗的酸度低,而是它的酸度比較柔軟,不會特别尖銳。也不會像一些特别好的幹型雷司令那樣滂湃和有力,當然後者是我們愛好者一直所追求的風格。
或許你會問,為什麼不推薦甜型葡萄酒給朋友喝?我希望大家不要有一個誤區——那就是初學者是喝甜酒的,因為即便是資深人士懂甜酒的人其實也并不多。因為甜度是新的一個味覺緯度,試想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差異,你就能知道,甜酒其實更難懂。所以,不要有這樣一個認識,因為很多人認為初學者喜歡喝甜酒的目的是因為甜,同時也因為甜,喪失了對葡萄酒香氣、口感上的探讨。不得不說,這有些一葉障目了。
Q2:總覺得葡萄酒很貴,便宜的酒又都是假酒。
第二個問題,很多朋友也會有這個誤區。其實無論怎麼說,隻是一個核心問題,就是怕被坑。正如我在《如何最低成本找到自己喜歡的葡萄酒》一文提到,其實,我們會有很多參加酒展的機會,有些甚至是免費的,因此不會有被坑的顧慮。例如,即将舉辦的知味風土大會、Decanter酒展等,你會覺得門票費有點昂貴,但是你喝到的酒一定會遠遠超過這個價值。
越是貴的酒展其中所選的酒大部分都是各個産區的精英和名莊,正如我一直所說的,人生是一場體驗。
如何才能成為體驗?去嘗試最好的東西。
如何才能喜歡上一個作者?看這位作家的成名作試試。
如何才能喜歡上日本料理?吃一次小野二郎的壽司試試。
如何才能喜歡上一種新鮮事物?感受下最好的試試。
而最關鍵的是,你隻要去嘗試的話,不論你會不會喜歡上葡萄酒,但是你一定會值回票價。
Q3:喝不來,覺得那些味道都品不出,所以就放棄。
其實細細說來,我認為這是葡萄酒最大的誤區,很多人把它當作是要去品嘗、要有很複雜禮儀才能飲用的飲品,而其實,葡萄酒隻是一種酒精飲料,不需要高推聖境。最關鍵的作用就是去使用它,而不是去莫名地高端化它。
前幾天剛剛和一位美食行業的KOL喝酒,聊到什麼樣的中國菜最百搭白葡萄酒,我們不約而同地說出了“松花蛋”這個讓許多老外無法接受的美食,但是效果卻是驚人的好。葡萄酒是搭配美食的,也并不是說一定要煎一塊牛排才能對得起這瓶葡萄酒,隻要用心選擇一些很基礎的中國菜也能使得兩者相得益彰。
這就是葡萄酒的魅力。你隻需邀請二三好友,不用勞心勞力地做什麼大菜,隻需要一些真正匹配的小食,一瓶葡萄酒,那種滋味和人生态度才是我們平時辛勤工作所追求的。也不需要太強的品鑒能力,隻需要稍微懂一點點,稍微将生活節奏放慢一點點,将心态放慢一些些,他/她對葡萄酒的認識就會截然不同。
Q4:平時不喝酒。
好吧,到了最後一個問題,如果你的朋友不喝酒,那也不需要強求了。不過難保有一個夜晚,在心中煩悶之際,他/她也想來一杯酒,不是嗎?
且盡杯中物。
- THE END -
點擊下方“閱讀原文”,品嘗新西蘭佳釀!
↓↓↓